艾(《诗经里》),别名:冰台(《尔稚》),艾蒿(《尔雅》郭璞注),医草(《别录》),灸草(《埤雅》),蕲艾(《蕲艾传》),黄草(《纲目》),家艾(《医林纂要》),甜艾(《本草求原》),草蓬、艾蓬、狼尾蒿子、香艾、野莲头、阿及艾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为菊科蕨类植物艾的变干叶。春、夏二季,花未开、叶郁郁葱葱时摘下,晾干或晾干。
余年生天然植物,高45~120理米。茎挺直,扇形,质硬,根颈木质的化,被灰褐色色软毛,这篇部不低于分支。单叶,互生;茎下端的叶在发苗时即凋谢;的中部叶具短柄,树叶卵状椭扇形,羽状深裂,裂片正方形状披针形,顶部具粗锯齿状,之前暗深草绿色,稀被洁白软毛,并连绵腺点,后面 灰深草绿色,密被灰褐色色茸毛;近茎上方的叶无柄,树叶时不时全缘非常不分化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。花序总状,顶生,由半数以上头状花序集合的概念而成;总苞苞片4~5层,表面较小,卵状披针形,中级及外膜较多,广椭扇形,顶部膜质,密被绵毛;花托扁型,半球体,上生雌花及男女性之间花10余朵;雌花不是很健康发育,全长约1理米,无很深的花冠;男女性之间花与雌花等长,花冠筒状,蓝色,上方5裂;雄蕊5枚,聚药,花丝短,着死于花冠根颈;花柱细长,上方2分叉,子房下位,1室。瘦果长扇形。开花7~11月。
分公司生长而路边、绿草地、荒原等处。亦有栽培技术者。布局黑龙江省、黑龙江省、黑龙江省、安平、山东省、河南、吉林、山东、海南省、海南省、河南、广东、安徽、山东省、山东省、山东、山东、四川等地。国内大部位各地多有产出。
干燥的的嫩叶,多皱缩切割,有短柄.嫩叶略呈羽状分裂主义,裂片边沿有不规范的粗毛刺。以上灰浅绿色,生有软毛,底下密生灰白色色色绒膜。质明媚。气清香,味微苦辛。以底下灰白色色色、绒膜多、清香醇香者为佳。
含蒸发掉油,油中重点为Ⅰ,8-桉叶精、α-侧柏酮(α-thujone)、α-水芹烯(α-phellandrene)、β-桅子烯(β-caryophyllene)、莰烯、樟脑、藏茴香酮、反式苇醇(transcarveol)、Ⅰ-α-松油醇(Ⅰ-α-terpineol)。
艾绒:拣去沉淀物,去梗,筛去灰屑。艾绒:取烘干净艾绒碾碎成绒,拣去硬茎及叶柄,筛去灰屑。艾炭:取净艾绒置锅中用武火炒至七八成变黑色的,用醋施药,搅拌后过尼龙绳筛,未透者重炒,导出来,晾凉,杜绝复燃,3日后存放。(每艾绒100斤,用醋15斤)
①《本草衍义》:"干捣筛去青滓,取白,入石硫黄,为硫黄艾,灸小型。得婴儿米粉些许,可捣为末,入服食药。"
②《纲目》:"凡用艾草叶,须用陈久者,治令细软,谓之熟艾,若生刮痧拔罐火,则弄伤肌脉。拣取净叶,扬去尘屑,入石臼内木杵捣熟,罗去沉淀物,取白者再捣,至柔烂如绵为度,用时焙燥,则灸火有力。入女子丸散,须以熟艾,用醋煮干捣成饼子,烘干功能再捣为末用,或以糯糊和作饼,及酒炒者皆不佳。洪氏《容斋随笔》云,艾难著力,若入白茯苓三、五片同碾,及时需用细末,亦一异也。"
苦辛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微苦,微温,无毒害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生寒,熟热。"
③《纲目》:"苦而辛,生温,熟热。"
入脾、肝、肾经。
①《纲目》:"入足太阴、蹶阴、少阴经。"
②《本草新编》:"入脾、肾、肺三经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于心、肾二经。"
理微循环,逐寒湿;温经,止血,安胎。治心腹冷痛,泄泻转筋,久痢,吐衄,下血,经血不调,崩漏,带下,胎动不宁,痈疡,疥癣。
①《别录》:"主灸百病。可当煎,止下痢,吐血,中下部匿疮,女人漏血。利湿气,生身体肌肉,辟受寒,令人有子。"
②陶弘景:"捣叶以灸百病,亦止伤血。汁又杀蛔虫。苦酒煎叶疗癣。"
③《药理作用论》:"止崩血,安胎止腹部疼痛。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。""长服止冷痢。又心腹恶气,取叶捣汁饮。"
④《唐本草》:"主下血,衄血,脓血痢,清煮及丸散任用。"
⑤《食调本草》:"金疮,崩中,霍乱,止胎漏。"
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"止霍乱转筋,治担心,鼻洪,并带下。"
⑦《真珠囊》:"温胃。"
⑧《履巉岩本草》:"治咽喉炎闭痛热壅,生活有妨者,捣汁灌漱。"
⑨《王好古》:"治带脉为病,腹胀满,腰溶溶如坐水里。"
⑩《纲目》:"温中,逐冷,空调抽湿。"
⑾《本草正》:"辟受寒涅,瘴疟。"
⑿《本草再新》:"调经开郁,理气行血。治产妇惊风,小孩子脐疮。"
内服:煎汤,1~3钱;入丸、散或捣汁。外涂:捣绒作炷或合成艾炙条熏灸,捣敷、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。
阴阳两虚血热者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