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药用部位
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。
二、别名
旃那叶、泻叶、泡竹叶、翼泻叶。
三、植物形态
狭叶番泻:小灌木,高达1米。叶为羽状复叶,具5~8对小叶,小叶具短柄。小叶片披针形,长23~46毫米,宽3.5~9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稍不对称,两面疏被毛近无毛,托叶卵状披针形,长2~4毫米。总状花序腋生,生花6~14朵,萼片5,长卵形,不等大,花瓣5,黄色,倒卵形,下面2瓣较大,雄蕊10,上部3枚不育且小形,中部4枚等长,下部3枚身下弯曲,花药略呈四方形,基部箭形,雌蕊弯曲呈镰刀状,子房具柄,疏被毛。荚果呈扁平长方形,长4~6厘米,宽1~1.7厘米,幼时疏被白毛,后渐脱落。种子4~7,略呈长方形而扁。花期9~12月,果期翌年3月。尖叶番泻:形态与狭叶番泻相似,主要不同点:小叶4~8对,小叶片长卵圆形,长1.3~1.7厘米,宽0.7~1.4厘米,先端急尖或月棘尖,叶基不对称,全缘,两面均有细短毛茸。夹果较宽,宽2~2.5厘米,先端尖突微小,不显,含种子6~7粒。
四、产地分布
原产于东非。在印度及巴基斯坦有大量栽培。我国云南也有小量引种栽培。
五、采收加工
春季花开时采收,除去泥沙,晒干。
六、药材形状
狭叶番泻: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1.5~5厘米,宽0.4~2厘米,叶端急尖,叶基稍不对称,全缘。上表面黄绿色,下表面浅黄绿色,无毛或近无毛,叶脉稍隆起。革质。气微弱而特异,味微苦,稍有黏性。尖叶番泻:呈披针形或长卵形,略卷曲,叶端短尖或微突,叶基不对称,两面均有细短毛茸。
七、性味归经
性寒,味甘、苦。归大肠经。
八、功效作用
泻热行滞,通便,利水。属泻下药下属分类的润下药。
九、临床应用
用量2~6克,后下,或开水泡服。治疗热结积滞,便秘腹痛,水肿胀满。
十、药理研究
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;止血;对多种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和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。可使降低的肠黏膜组胺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,能阻断神经一肌肉接头冲动的传递,阻止乙酰胆碱与M受体的结合而使肌肉松弛。
11、在使用禁忌
气血虚及孕中期、经期及辅乳期期禁服。使用量过大,易致腹疼、难受、干呕。